物联网工程 (080905)
2014-11-28 10:48  

一、学科简介

2010年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被批准为一级学科硕士点,物联网工程是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立的二级学科,所属学科门类为工学。

本学科是计算机、电子学、信号与信息处理学及相关技术的交叉学科,研究内容涉及到信息的获取、存储、处理与控制,主要研究物联网技术体系及其关键技术,重点围绕农业设施环境调控、食品质量安全追溯、水土资源智能调控等领域,开展在感知与标识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计算与服务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本学科现有专职教师16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9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13人,占教师总数的81.3%。

毕业生主要就业于与物联网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从事物联网的通信架构、网络协议和标准、无线传感器、信息安全等的设计、开发、管理与维护,也可在高校或科研机构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

二、培养目标

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善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身心健康,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团结协作精神及为科学勇于献身的精神。

2.进一步掌握物联网技术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和必须的实验技能,熟悉本学科国内外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分析、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一定的工程意识,并具备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文献,撰写论文摘要,并具有一定的听、说能力。

4.能够从事物联网相关技术的研发及物联网应用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开发、部署、运行维护等工作。

三、研究方向

1.自动感知技术

本方向主要研究无线传感器网络及其节点定位算法、传感器网络信息融合与处理技术、自助式农业机器人夜视环境下基于机器视觉和多传感器融合的视觉导航关键算法和定位关键技术、环境感知与控制技术、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农田信息采集和传输技术。

2.智能控制理论与技术

以计算机、信号与信息处理学及相关技术为基础,主要在农业生产领域内进行应用研究,重点围绕农业设施环境调控、水土资源智能调控等领域,开展在感知与标识技术、网络通信与信息安全,基于物联网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农业设施智能控制、农田环境实时监测和智能控制技术、海量信息存储和智能处理、智能监控设备及软件开发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四、学习年限

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3年,学习年限最长5年。

五、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考核方式

备注

学位课

公共学位课

200101

第一外国语

96

6

1、2

考试

由学校统一组织安排;学生选课共9学分

200102

自然辩证法(学硕)

16

1

1

考试

20010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学硕)

32

2

1

考试

学科学位课

214109

物联网工程学科前沿专题讲座

32

2

1

考试

必须设置学科前沿专题讲座;2~3门,4~6学分。

214106

算法设计与分析

32

2

1

考试

214110

现代数字信号处理

32

2

2

考试

必修课

214216

新型传感器技术及应用

32

2

1

考试

3~5门,6~10学分。

214210

数理统计与分析

32

2

1

考试

214217

智能控制理论及应用

32

2

1

考试

214212

现代优化算法

32

2

2

考试

214215

无线通信与网络

32

2

2

考试

选修课

英语二外(一外非英语必选)

考试

本栏所列课程不得超过15门。

214317

科技论文写作

32

2

1

考试

214211

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

32

2

2

考试

214214

嵌入式系统与应用

32

2

2

考试

214330

射频识别技术与应用

32

2

2

考试

214326

信息安全技术

32

2

2

考试

214331

现代通信技术

32

2

2

考试

214332

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及其应用

32

2

2

考试

补修课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

32

2

必须列出备选目录,不计学分。

物联网基础理论与方法

32

2

数据库系统原理

32

2

六、修读要求

1.必修环节

(1)文献阅读

硕士研究生在开题报告之前,阅读中英文文献不少于30篇(其中英文文献不少于15篇),并写出相应的读书笔记,填写《文献阅读汇报表》,将文献内容整理成综述并进行汇报。具体考核形式由导师自行决定。

(2)开题报告

硕士研究生在充分阅读相关专业文献,构筑出论文工作框架并在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写出选题报告及工作计划。在第三学期由导师主持并邀请有关学科、专业的专家至少5人举行开题报告会。

(3)学术交流

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参加学术会议1次,在学科以上范围内的研讨会上作报告2次以上,并提交相应的参会证明。

2.学分要求

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所修学分的总和应不少于33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13学分,必修课不少于6学分,选修课不少于8学分。

3.科研成果要求

硕士研究生需在3年内在学校指定范围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1篇学术论文(具体要求参照《东北农业大学关于研究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的暂行规定》)。

注:文章有效需满足下列三个条件:

(1)必须与课题相关;

(2)第一署名单位必须为东北农业大学;

(3)署名原则:研究生第一作者,导师通讯作者;或者导师第一作者,研究生第二作者。

七、学位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硕士研究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使研究生的综合业务素质在系统的科学研究或工程实际训练中得到全面提高。学位论文工作阶段包括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和论文答辩等环节,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的选题一般应结合本学科的研究方向和科研项目,鼓励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选择应用型课题。确定学位论文工作的内容和工作量时应全面考虑硕士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工作能力和培养年限等方面的特点。学位论文的题目一般应于硕士研究生入学时或第二学期初确定。

硕士学位论文侧重于对研究生工程或管理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锻炼和提高,要求研究生能够独立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并具有一定难度的应用型研究、工程技术开发课题并进行应用或测试验证,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为将来从事技术应用型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要求相当规模的程序实现或硬件系统调试,并经过检查验收。

对于硕士论文,要求包含以下内容:应用背景与系统需求、问题分析与方法选择,系统建模与形式化表示、系统设计与体系结构,软件硬件设计与实现、系统测评与结果评价等。

开题报告或中期检查未能通过者,则在达到要求后重新进行开题报告或中期检查,其培养年限适当延长。

学位论文答辩一般在硕士研究生入学后的第六学期末进行。硕士研究生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时,应按照《东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及学位申请工作细则》进行。

八、主要的学习参考书目及网站

1.主要期刊

[1].《物联网世界》

[2].《物联网周刊》

[3].控制与决策

[4].电子学报

[5].计算机应用

[6].计算机学报

2.参考书目

[1].《传感器与PLC编程技术基础》,蔡崧,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7

[2].《传感器原理及其应用》,李瑜芳,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2

[3].《物联网与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陈林星,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11

[4].《物联网技术概论》,马建,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3

[5].《物联网100问 》,国脉物联网技术研究中心,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0.9

[6].《RFID重大工程与国家物联网(第二版)》,宁焕生,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9

[7].《射频识别(RFID)原理与应用》,单承赣,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7

3.参考网站

[1]物联网世界www.iotworld.com.cn

[2]RFID世界网http://www.rfidworld.com.cn/map/

[3]中国一卡通网http://www.yikatong.info/

关闭窗口
地址:中国 哈尔滨 香坊区木材街59号 电话:0451-55191806   邮编:150030 
Copyright(2014) bet365备用网址大全